[大眾日報]山東高速集團1-7月份研發投入超去年總和——科創“金鑰匙”激活發展“動力源”
2021-11-01□ 本報記者 常青
近日,在G2京滬高速港溝收費站,無感支付系統在人工收費車道正式投入使用,同時在全省136個收費站全面上線,大大提高了未安裝ETC車輛的通行效率,成為我省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又一成功探索。
近幾年,作為我省交通行業“主力軍”,山東高速集團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大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加強對外科技合作……用好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激活發展“動力源”,助力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今年4月20日,山東高速創新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定位為集團“智庫”,進一步提升集團的自主創新能力。這是山東高速創新體制改革的成果。
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山東高速理順科技創新機制,建立了適應集團發展的戰略和自主創新的組織體系:設立專門科研管理機構——科技創新發展部,統籌集團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組建專職研發機構——創新研究院,進一步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構建“創新中心—創新分中心—科研平臺”三級創新體系,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創新局面。
除了機制的“軟”保障,還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十三五”以來,山東高速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超過100%。今年1-7月份,就投入研發經費13.49億元,超過2020年研發投入的總和。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山東高速建立了開放引才和自主培養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積極引入行業高端人才,加強核心技術人才培養。
不僅要引得來,也要留得下。山東高速在“優環境”上下功夫,除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外,出臺了《科技創新獎勵實施細則(試行)》,完善激勵機制,讓專業技術崗位價值更有“含金量”,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迸發涌流。僅2020年,該集團就牽頭承擔了4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獲省科技進步獎4項,授權專利337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0家。
曾經一段在高鐵上豎硬幣的小視頻,讓中國高鐵的穩定性震撼世界。據悉,高鐵的平穩性一方面來自高鐵列車,另一方面來自無砟軌道技術,特別是其核心——軌道板。但此前該技術長期受制于國外,每年需花費數額不菲的專利使用費。如今,山東高速建成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工廠化高鐵軌道板生產基地,擁有目前最先進的軌道板流水生產線,填補了國內高鐵裝備行業的空白。中國軌道板生產不僅不再受制于人,還節省了成本,提升了質量和生產效率。這得益于山東高速集團和山東交通學院、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等單位合作開展的高速鐵路CRTSⅢ型軌道板流水機組法生產工藝與成套設備研發項目。作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時,也顯現出山東高速產學研聯合協同創新的力量。
高速公路護欄破損現象屢見不鮮,造成大量的廢舊護欄積壓。如何對舊護欄進行循環再利用是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題中之義。山東高速集團依托濟青、京滬等各類改擴建工程,開展高速公路護欄安全性能提升成套技術研究及轉化應用,在滿足新規范的安全防護功能要求的同時,實現了對已施工護欄結構及舊路拆除護欄的循環利用,已有10余項專利,研究成果應用于1000多公里護欄提升與改造工程中,降低工程造價2億余元。
“十三五”以來,該集團各權屬單位積極圍繞路用新材料、泡沫鋁聲屏障、注漿材料及配套技術、傳感器芯片、軌道板制造、瀝青再生技術、ETC擴展應用以及車道測試系統等100余項成果進行轉化實施,實現經濟效益約30億元。
放眼量風物,揚帆正逢時。“十四五”開局之年,山東高速集團將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升級創新組織體系、聚焦創新重點方向、暢通成果轉化渠道,讓科技創新的源泉奔流不息,為集團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科技“動力源”。
相關媒體鏈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11101/Articel11007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