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把大風刮走的港口作業時間奪回來
2019-03-303月26日上午,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也是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正在東營港5萬噸級碼頭上卸著原油的“阿麗亞娜”號,接到了碼頭業主中海油東營港有限責任公司通知:海面大風將至,無論原油卸完與否,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返回錨地,待大風過后再從錨地來碼頭第二次卸油。這種現象叫“二次靠泊”,在這個5萬噸級碼頭是“家常便飯”。
時間就是金錢。因無法及時卸完原油,“阿麗亞娜”號要向租船的東營市亞通石化有限公司收取“船舶滯期費”。“我們公司每年支付的船舶滯期費達5000萬元。”該公司總經理唐興黨說。
滯期費是一種時間成本,也是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眾多煉化企業的最大痛點。山東寶港國際股份公司市場部總監張福來說:“東營的地煉企業無一例外,個個都要拿滯期費,有的甚至每年支付滯期費超過1億元。”據推算,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的煉化企業群,每年需支出滯期費超過10億元。
巨額滯期費的支出已成為東營地煉企業的主要出血點,持續損害著企業生命力,而其根源,在于東營港落后的碼頭基礎設施。以中海油東營港有限責任公司5萬噸級碼頭為例,這是東營港最大的碼頭,建在沒有防風設施的海面上,由于渤海經常出現大風天氣,導致碼頭一年只能作業約200天,其余作業時間大都被大風刮走了。
3月25日至27日,記者連續三天在東營港實地采訪,發現該港發展的最大問題在于供給不足,最大的矛盾是落后的生產性泊位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說它的生產性泊位落后,是因為碼頭等級普遍不高,最大的碼頭只有5萬噸級,絕大多數碼頭是1萬噸級及以下的小碼頭。說它的市場需求旺盛,是因為這里是山東省和東營市全力打造的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年煉化能力已達7000萬噸,大量原油需要進港,大量汽柴油、氣體等產品需要出港,大進大出的港口需求有增無減。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根源在于體制機制障礙,還是要通過改革去突破障礙。省政府將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確定為東營市港口整合的主角,東營港開始建立以山東高速集團控股的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為主導的港口建設新體制。東營港務集團總經理毛浩認為,這標志著東營港從根子上解決了因港口建設缺乏主導者而帶來的大碼頭匱乏等問題。
建設大碼頭是當務之急。作為主導者,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港口企業——山東渤海灣海欣港務有限公司。據該公司董事長楊建東介紹,公司今年投資9.8億元,建設2個10萬噸級液體散貨碼頭項目,預計近期開工建設,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將為東營港增加吞吐能力1000萬噸。他說,由于防風條件較好,項目投產后,哪怕海上濁浪滔天,碼頭也是風平浪靜,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的企業再也不必為大風天氣而苦惱,不用再付出高昂的船舶滯期費。
堅持“整合”與“建設”兩手抓、兩促進。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整合東營市民營企業萬通海欣控股集團的碼頭、管線、庫區等港口資產,積極接收管理東營港務集團、廣利港集團之外,還加快建設步伐,與中國燃氣股份公司共同投資20億元,建設LPG(液化石油氣)碼頭與庫區項目。
相關媒體鏈接:https://sd.dzwww.com/sdnews/201903/t20190330_18559679.htm?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