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聚焦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④ 為了“母親灣”的環境
2011-06-22在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建設之初,曾有人提出疑問:在海里施工對美麗的膠州灣會不會造成污染?在青島人眼中,膠州灣就是“母親灣”。
大橋通車在即,這一問號也變成了嘆號:大橋從設計到施工,充分考慮了對膠州灣環境的保護,從細節入手,沒有因施工對海域環境造成任何影響。大橋建成之日,仍是海碧、天藍,大橋如長虹臥波,美麗的膠州灣更美麗。
其實,在設計者、建設者的眼中,大橋的建設首先考慮的是與環境協調。大橋所處海域是養殖、旅游重點區域,對建設、運營期間的環保要求很高,對設計及施工質量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開工之初,山東高速集團、青島公司及大橋指揮部就反復強調,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膠州灣這片藍色的海洋。
膠州灣大橋從陸地到海上共有5000多根樁基,每一根樁基都是先鉆孔后灌注。“海上鉆孔鉆出的泥漿絕對不能污染海域,不能大橋建好了把海水給污染了。”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施工中我們堅持不排放一滴污油,不亂投一塊廢渣。”
在海上施工時,每一臺機器下面都墊著鋼板,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將鋼板上的廢油污收集處理干凈。
鉆孔時從海底抽出來的泥漿,也都用專門的分離工具將碎石塊等廢渣分離,然后裝船運到陸上填埋,過濾后的泥漿則循環使用。
大橋建設鉆孔后的泥沙排放量十分驚人,僅這一項全部裝船運到岸上填埋,所需費用就非常巨大,但為了環保,他們在所不惜。
即使施工人員吃飯用的飯盒,也全部使用不銹鋼的,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產品,避免對海洋的白色污染。
優化施工方案保護海洋環境,是大橋注重環保的又一重要舉措。大橋建設指揮部在中標后對大橋前期設計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將原來設計中上部結構海上作業部分,改成了工廠化施工,將箱梁在陸地上預制完成后運到海上組裝,減少了對海洋的污染,降低了海上作業風險。
對海上三個通航橋的設計進行了優化,其中大沽河航道橋的設計為獨塔自錨式懸索橋,采用自錨式結構,比原來設計的地錨式有一個十分明顯優點,就是減少污染。因為地錨式要在橋體兩端分別做一個很大的錨碇,大沽河航道橋位于膠州灣海域中心部分,如果將錨碇做到海里,不僅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占用、浪費資源。自錨式不需要做這個錨碇,它的錨固系統在鋼箱梁內部,就是依靠鋼箱梁自身傳力,通過主塔來錨固的,避免了在海中制造大型錨碇,減少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自主創新研制了海水泥漿鉆孔工藝,充分利用海水的便利資源,節省了淡水供應。使用鉆孔泥漿循環系統,由鉆機的鉆桿系統、泥漿凈化機、泥漿池、泥漿連通槽、空壓機(氣舉)等組成,泥漿循環通過鉆機鉆桿氣舉攜渣孔道吸出,進入泥漿凈化機,再由泥漿凈化機輸入泥漿池,經過沉淀,由泥漿池內通過泥漿連通管流入相鄰鋼護筒內,經過周圍相連護筒循環回到原護筒內,以此循環自始至終。鉆孔施工時配備專用的泥漿船,并在鉆孔平臺上設置圍堵、倒流設施收集鉆孔樁施工的廢棄泥漿,設置儲渣池儲存鉆渣,然后由專用泥漿船運輸到指定區域排放。
在施工中,各參建者自覺遵守指揮部制定的各項環保要求,出色的執行力,保證了膠州灣的自然環境不受半點污染。
在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建設期間,各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指揮部要求,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泥漿做到了重復利用,及時回收廢料,剩余廢水、機械油污廢料全部運到指定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不給施工海域造成污染;在施工平臺及施工棧橋上設立臨時廁所,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集中收集,統一運到指定地點處理,保證了施工海域不受污染;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制定了《青島海灣大橋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管理辦法》,設立專門環保管理機構,成立環保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責任,堅持每季度對各施工單位進行一次環保專項檢查,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自豪的是,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開工四年來未發現任何環保方面的投訴,工程建設取得良好成績。
如今,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的膠州灣大橋已如巨龍臥波一般橫跨膠州灣,橋梁兩側海水湛藍,魚蝦成群結隊,確保了施工建設期間的安全環保。大橋建成通車后,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將組建高效、精干的管理隊伍,采取得力措施,禁止“跑冒滴漏”車輛進入,特別將加強對危化品車輛的控制,嚴禁此類車輛進入大橋,確保大橋運營管理期間環境保護工作持續加強,積極主動地保護膠州灣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
海碧,天藍,大橋巍峨,宛如一道長虹,橫臥碧波之上,點綴得膠州灣畔更加美麗。膠州灣大橋,將成為這個美麗富饒的海濱旅游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媒體報道: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10622/ArticelA05006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