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世界最長跨海大橋跨過膠州灣
“山東的橋”有望成為新品牌
2010-12-23
12月22 日上午,青島海灣大橋正式宣告主線合龍貫通。 大橋總工程師,參與大橋項目17 年的邵新鵬毫不客氣地說:“這座大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
負責大橋投資建設,并擁有 25年特許經營權的山東高速集團,對此頗為自豪。確實,在獲得“ 山東的路” 這一全國性的品牌之后,我省憑借青島跨海大橋這一項目,有望再造一個新品牌——“山東的橋”。
多年夢想正在實現
12月 22 日,冬至,一個并不寒冷的日子,記者驅車青島海灣大橋,一路在藍色的海水上蜿蜒。這座舉世矚目的橋梁,一頭連著青島主城區,一頭連著黃島,與濟青南線高速公路連接,中間還有一條岔道向北,直奔紅島。
對于青島市民來說,這是多少年的夢想啊。盡管還沒有正式通車,可是他們已經迫不及待了,有的老人甚至騎自行車去看橋。市民小梁告訴記者,他女朋友家在黃島,工作在青島市區,每天上下班都得依靠輪渡往返,感覺特別不方便。他現在擔心的是:大橋通車以后會不會太堵車?
現在,這座大橋已經初步建成,設計時速80公里,設計使用年限100年。通車之后,青島至黃島的路程縮短約30 公里,可以節省 20分鐘車程。同時,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系,帶動青島主城區之外的紅島、膠州、黃島等衛星城鎮的發展。青島市民小劉說:“以后參加紅島蛤蜊節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
對于邵新鵬來說,大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非常之重。早在 1993年,研究生畢業不久的邵新鵬,就在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接觸了這個項目,迄今已經和大橋結緣17年。據記者了解,他為了做大橋的總工程師,放棄了以前的工作,甚至薪酬都降低了一截。
大橋主線貫通之后,還會有一些施工,主要是護欄、路面、路燈等附屬性的后續工程。據悉,明年上半年大橋就可以正式建成通車。
大橋主體工程10標段來自四川南充的工人王云說:“為了建大橋,我已經4 年沒有回家,這個春節可以在家過了。”
總體規模世界第一
青島海灣大橋的技術含量,確實“拿得出手” 。
青島的海,含鹽量大,冬季結冰,所以防腐蝕、防冰凍是一個很大的技術課題。底特里克·何慕爾先生是國際橋梁專家,作為丹麥科威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橋梁部總工程師,曾參與了我國第一座長距離跨海大橋東海大橋的前期咨詢工作。他說,青島海灣大橋的工程難度,主要在于海水含鹽度高,腐蝕性強,大橋處于寒冷海域,每年結冰融冰,這都是技術難題。
我國以往建成的跨海大橋,大都是在南方地區,不存在這些問題,或者程度不那么嚴重。青島海灣大橋很好地解決了這些課題。建設中在大橋的樁基上,套上一圈鋼護筒,一方面作為混凝土澆筑的模板,一方面又作為結構防腐蝕的輔助措施。同時,在部分承臺,采用混凝土套箱技術,在改善了混凝土澆筑環境的同時,又延長了外界侵蝕性介質進入承臺的時間。這些辦法就像在海水與橋體之間,設置了一層“隔離墻”,腐蝕問題就解決了。
類似的技術創新,在青島海灣大橋還有很多,斬獲了多項科技進步獎項。 比如,“ 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技術”,屬于世界首創,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高精度衛星三維定位測量控制系統”,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設中的青島海灣大橋,已經被橋梁業界公認是總體規模為世界第一大橋。 就長度而言,它全長超過41.58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就海上鉆孔灌注樁而言,5127根的數量也是世界之最。大橋的“紅島互通立交”,也是我國首座海上互通立交。
漂亮弧線背后的漂亮運作
在波光粼粼的膠州灣,海灣大橋就像一道漂亮的弧線,在天海之間劃過,注定要成為青島的標志性建筑。“漂亮弧線”的背后,是“漂亮的運作”。
青島海灣大橋本身是青島市的市政建設項目,他們以BOT (建設—經營—移交)方式面向世界公開招標。最后,山東高速集團獲得了這個項目,投資百億左右進行建設,同時獲取25年的特許經營期限。
收費結束之后,青島將完整擁有這座大橋。顯然,政府以較少的代價,完成了一項重大項目的建設。對山東高速集團來說,按照有關測算,大橋22年收回全部投資,除了能為國家上交90億元的稅收外,顯然還有利可賺。他們充分開展資本運作,多渠道籌資,銀行的綜合授信一度達到項目建設資金的兩倍。
在“ BOT ”大模式之下,青島市與山東高速集團還達成相關協議。特別是,青島的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與青島海灣大橋具備天然的“競爭關系”。青島將這一高速公路與大橋一并歸屬山東高速集團,兩者進行捆綁經營。從市場的角度,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也是項目成功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