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視臺]青島海灣大橋遭受30年同期最重海水冰凍 山東高速備戰寒冰
2010-01-14連日來,受持續寒潮大風天氣影響,最低溫度達-13℃,膠州灣海域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海水結冰現象。由山東高速投資建設的青島海灣大橋是我國北方寒冷冰凍海域修建的第一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工程區年平均氣溫12.3℃,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6.9℃,膠州灣海域有比較嚴重的冰期(12月下旬-2月中旬)和重冰期(1月上旬-2 月上旬),平均每年凍融循環次數為47-52次。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保證冰期施工的質量和進度,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制定措施,全面做好海冰期施工的各項防護準備工作。據山東高速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針對冰凍,公司要求各施工單位制定切實可行的海冰期施工方案并認真落實;其次,加強施工現場質量管理;再次,加強安全管理,做好防寒工作;另外,還開展專項檢查,發現事故隱患及時消除,確保冰期施工安全穩定。
結合天氣情況,工程現場主要進行臨時結構拆除、預制箱梁、鋼箱梁安裝及模板整修、設備維護等不受天氣溫度影響的工作,并對已安裝到橋位處的鋼箱梁進行用于臨時固定的馬板焊接施工;工廠化施工的焊接、涂裝嚴格按照經專家評審會所確定的冬季施工方案施工。
青島海灣大橋上部已完工七成
目前,大橋全線冰期施工質量和安全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有效向前推進。截止2009年底,海灣大橋下部結構(除李村河互通外)全部完成,上部結構完成70%。樁基礎完成5118根,占設計數量的100%;承臺(擴大基礎)1125個,占設計數量的96%;墩身(橋臺肋板)1715個,占設計數量的94%。箱梁預制439片,安裝403片,各占設計數量的83%和76%;現澆箱梁334孔,占設計數量的51%。
青島海灣大橋助臂山東“一體兩翼”
據悉,青島海灣大橋是我國北方冰凍海域首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是國道主干線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青島市規劃的東西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大橋的建成對提高青島市的國際競爭力,發揮青島市在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山東省實現“一體兩翼”發展格局的重要推動力量。
青島海灣大橋全長約35.4km,其中一期工程全長28.047km,由三座通航孔橋、兩座海上互通立交、50m、60m海上非通航孔橋、陸上引橋及海上、陸上連接線組成。
大橋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兼擴容的雙向八車道城市快速路標準,橋梁全寬35m,設計車速80km/h。
99億元投資 2010年底建成通車
大橋從1993年4月開始規劃研究,經歷了規劃、預可、工可、初設、施工圖設計和招投標等階段,至開工歷時13年零8個月,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在內的數百名中外專家、學者為大橋付出了智慧和汗水,深入研究和摸清了膠州灣地區的氣象、水文、地形、地質、地震、通航、航空、海冰 、凍融和施工工藝等影響大橋建設的基本因素。
據悉,青島海灣大橋工程概算投資99億元,2006年12月26日開工建設,預計2010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海灣大橋是經青島市政府批準采取特許經營模式運作,面向國內外進行公開招標,確定大橋項目法人的項目。2006年9月山東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最終憑借良好的信譽,雄厚的技術、資金實力和豐富的建設管理經驗一舉中標,獲得青島海灣大橋25年特許經營權。
青島海灣大橋基準期100年
青島海灣大橋設計基準期為100年,為滿足青島海灣大橋建設和管理需要,成立了山東高速青島海灣大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大橋建設提供必要的科技研發平臺,并為大橋提供準確及時的檢測工作。
根據獨特的自然特點,為了進一步加強青島海灣大橋科研水平,同丹麥科威公司和日本長大株式會社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進行大橋的科研工作。大橋選擇了60余項科研課題進行攻關,目前大已完成的青島海灣大橋高精度衛星三維定位測量控制系統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水下無封底砼套箱在海上承臺施工中的研制和循環利用式鋼沉井的研究與應用已進行了科技成果鑒定,獲得了專家肯定。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并向國家申報了專利。